2017年6月20日
由中国(深圳)综合开发研究院、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办,腾讯公司承办,广东省港澳事务办公室、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指导的《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》20日在香港召开。
在《共建中国的世界级湾区》的论坛讨论环节,高瓴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表示,湾区创新要做创新科技的2.0以及IFC(来自于中国的创新innovation from china)。
其同时指出,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湾区需要具备好的大学、创新不怕失败的企业家精神、人才流动机制等几个特点。其认为,大湾区利用两岸三地所引来的资本市场,能够比较快的把产学研结合起来。
以下为“共建中国的世界级湾区”论坛中张磊的问答实录:
陈伟鸿:其实大湾区的建设不是简单的复制别人的经验,可能也不是简单的叠加各方面的要素,它需要的是一种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模式,提到创新我想问一问张总,张总,其实您在创新方面是很执着的,投资了很多创新型企业,如果从这个角度而言,您觉得我们大湾区的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创新思路,会呈现什么样的创新发展?
张磊:我觉得创新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主题,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看是不是具备创新的能力,我十几年前做投资的时候,中国商业模式的本质,最后都是C2C,就是Copy TO China;现在中国的创新更多是IFC,来自于中国的创新(innovation from china)。为什么变成IFC?后面的基础在于真正的创新进入2.0时代以后意味着什么。
创新1.0时代本质上是一个简单的商业模式的创新,商业模式的创新说到底实际上是取巧商业模式的创新,现在商业模式的创新变成不管是2B、2C,还是2VC,模式是给VC投资用的,针对我们做的商业模式,商业模式唯一退出路径就是卖给VC。当然了,这是我担心的,但是我看到很积极的方向,我认为湾区应该走的一条路就是很扎实的,咱们创新湾区做创新科技的2.0,就是来自基础科技的创新、基础科学的创新,用创新改变传统产业,和传统产业融合的创新。其实我们看到很多的高科技公司在产生,而且这样的公司最后会引领下一步的发展。
陈伟鸿:我们一方面觉得大湾区的确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机遇,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正视,推动发展中究竟还有什么痛点需要我们解决,张磊先生有没有觉得什么痛点是需要我们解决的?我知道您常年在中美两地行走,你也看到很多大巴往返硅谷,这样的过程发展得比我们早,一定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。
张磊:跨越行政概念的自主式湾区形成有什么特点?我们稍微再往上看一点,看这个生态怎么回事,你会看到非常有潜力。
可持续发展的湾区有几个特点。第一,是要有非常好的大学在周围,而且是本身提供基础研究的,不是说是个商学院就叫大学了,不管是斯坦福还是纽约周围的哥伦比亚、耶鲁都是在大纽约区,在新泽西。我觉得深圳要把深圳香港两地的大学研发资源要连接一起,要把最好的全球性的大学研究资源引入湾区,这是第一点。
第二点,要有非常好的企业家精神所代表的创新,创新不怕失败的企业家精神。这上面有很多的风险投资,风险投资的很多生意模式就是做好了准备,我们永远都是做好准备迎接失败,我们怕的是不做努力。因此要把这些有创新精神的不怕失败的风险投资要更多的引进过来,把周围发展起来。
第三点,人才流动的机制,建立两岸之间,整个的三地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,不但是体制机制,还有一些具体的物理上的障碍要解决,可能有人愿意住在香港到深圳上班,有人愿意住在深圳,到香港大学做研发,把这些机制解决起来。
最后,我想说的是,我们最后还是要利用两岸三地所引来的资本市场,能够比较快的把产学研结合起来,利用创新驱动掌握先发优势。我们注意到港交所可能有科技板、创新板出来了,也能接受各种各样的结构,这样有机会打造出好的生态。好的生态有了,基础研究有了,人才流动有了,退出机制有了,生态就可以转起来。
陈伟鸿:大湾区的建设是我们所有人的福祉,也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。但是如何把它做得更好,如何从现在开始拿出更切实有效的方法去推动它,这其实也是我们今天论坛当中希望能梳理出的一些思路。所以在如果有机会提出关乎大湾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建议,你们愿意从什么样的角度来提出自己的思考给大家?
张磊:我觉得把湾区打造成中国的科技创新2.0和IFC,从中国创新引领世界创新的一面旗帜,我觉得湾区是特别有机会的。